摘要:很多人觉得洗车、保养这两项业务是车主的刚需,于是围绕着这两项业务,汽车后市场这些年不断地涌现出,一批又一批新的资本玩家,而这些玩家的结局,要么是
很多人觉得洗车、保养这两项业务是车主的刚需,于是围绕着这两项业务,汽车后市场这些年不断地涌现出,一批又一批新的资本玩家,而这些玩家的结局,要么是被市场按在地上摩擦,没有盈利;要么是折戟沉沙,退出战场。究其原因,有很大一部分是对所谓的刚需,有着错误的理解。
一、洗车业务:
对于汽服门店、上门洗车的平台来说,洗车业务到底是不是车主的刚需呢?
答:不是。
那车主真正的刚需是什么呢?
答:让车变干净。
这两种需求有什么区别吗?
答:到店洗车、上门洗车,只是让车变干净的其中两种方式。车主还可以通过:老天的一场雨、自己的洗车水枪,甚至有些纯电动汽车,把车泡在水里等方式,来实现让车变干净。
需求理解错了,有什么影响吗?
答:需求理解错误,这会导致很多人,对市场规模的计算,也会出现错误。
过去诸如云洗车、嘀嗒洗车、e洗车、小雨洗车、我爱洗车、赶集易洗车等一些洗车平台,之所以一开始高歌猛进,而到后面接连倒闭,就是对市场规模的计算,出现了错误,导致在打法上比较激进,而市场又无法支撑这样的投入。
他们觉得市场体量是:万亿市场
但真实的市场体量是:十亿多
中国现在的乘用车体量是3亿多,按照每月洗车2次,每次30元的数字来计算,全国的市场规模每月是180亿,按照10个人当中,有1个人有上门洗车的需求来算,上门洗车每个月的市场规模是18亿,一年也就是216亿,如果一家平台能占到5%的市场份额,那一年也就是10亿多的市场规模。
为什么是5%的市场份额呢?在判断一个全新事物,能否成为今后的主流时,5%是一道分水岭,如果能超过 5%,就有可能成为主流;如果不能超过,就不行。
像新能源汽车,我国从2008年开始坚定发展,到2020年渗透率突破5%,用了12年的时间;而从5%到10%,只花了半年不到,现在新能源汽车已经毫无争议的,会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。
而再看洗车市场,想单凭这个业务,就想切走5%市场份额的连锁门店,压根就没有,而且也不可能有,这就更别提上门洗车的平台了。
上门洗车的商业模式,不但没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,反而还大大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,原来一个洗车店里的洗车工,一天在店里能洗10台车,而上门洗车能洗5台车,就已经很不错了。时间不是浪费在去洗车的路上,就是花在找车找人上,而且还不包括小区让不让进,物业让不让洗等一些不确定性的因素。
二、保养业务:
对于车主来说,汽车保养是不是刚需呢?
答:也许是。
那汽车5000公里保养一次,是不是刚需呢?
答:不是。
汽车可以是10000公里保养一次,也可是12000、15000、甚至两三万公里保养一次,像现在的纯电动汽车的保养,可能50000公里换一次齿轮油就可以了。
那为什么很多4S店以及保养店,会说5000公里就要保养呢?
答:利益。
多增加一次保养,就多一倍的收入。即使主机厂在说明书里标明1万公里保养一次,很多4S店和门店为了利益,还是会让车主增加保养频次。
这对车主来说,是让其多花钱,那对新进的玩家有什么影响吗?
答:也有很大影响。
保养是车主的需求反应,而多少公里保养一次,则决定了车主需求量的大小。需求量不正确,那么对市场规模的计算,也会出现错误。
如中国有3亿台乘用车,按每年行驶2万公里、每次保养500元来算,5000公里保养一次,那一年要保养4次,市场体量是6000亿;
如果10000公里保养一次,一年要保养2次,那市场体量就是3000亿,与6000亿相差了一半。如果再刨去商家促销、保险赠送等因素,保养市场的体量,离很多人宣称的万亿市场,还有很大的差距。
当然,有的人会说,除了正常的小保养之外,还有其他很多保养呢,如:发动机保养、轮胎养护、空调清洗等等。
其实有很多保养,都是被人为的创造出来的,并不是车主的刚需,是商家为了创造更多的收入,而让车主多花钱的一种营销手段。
如发动机保养:很多修理工会建议车主对发动机做深度清洗,美其名曰让发动机达到最佳工作状态,但其实就是让车主多花钱,发动机除了需要清理积碳,压根就不需要什么彻底的清洗。
轮胎养护就更是一种智商税了,其实洗车时清洁一下就可以。
空调清洗,也是收割车主的一种营销手段。其实车主与其花费几百块钱清洗空调,还不如使用好一点的滤芯。
三、需求定律:
判断一个需求,是否是刚需,还有一个重要依据:就是看其是否有受价格波动的影响。如果价格波动并不影响需求量的改变,那么就可以说,这是真正的刚需,如果有受价格波动的影响,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刚需。
如:我们都有喝水、吃盐、呼吸氧气的需求,这些需求,就不受价格波动的影响,因为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,人就可能有生命危险。
虽然喝水是刚需,但你要说,喝矿泉水、或者纯净水也是刚需,那就有点扯淡了。
同样,对于车主来说,汽车坏了换配件是刚需,但换原厂件就不是刚需了,因为没有原厂件,还可以换副厂件、拆车件。
另外,即使原厂件被主机厂给垄断,市场上也没有副厂件、拆车件等其他配件,那换原厂件也不一定是刚需,因为根据需求第一定律:“无论何时何地,价格提高,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,价格降到一定的程度,需求量就会增加。”
如果原厂件价格高的离谱,那市场一定会增加副厂件的供给,即使没有供给,那车主也可以选择不修,大不了把车卖掉。就好比有些生命垂危的患者,如果治疗费太高,可能就放弃治疗了,所以治疗对他们来说,也未必是刚需。
需求除了受价格的影响,还受很多因素的制约。下面来个小测试,你先不看答案,试着回答以下问题。
以下哪种因素,会改变车主对汽车后市场的需求?
1、车主收入的增加
2、汽车保费的上涨
3、所在城市发生了疫情
4、汽车配件价格的下降
你想好答案了吗?
要公布答案咯……
答:以上4种现象,只有最后一种,不会对汽车后市场的需求产生影响,前三种都会。
写在最后
汽车后市场并不存在真正的刚需,也不存在无论价格有多高,车主的需求量都存在的商品或服务,如果一个商品或一项服务,超出了车主的支付上限,那需求量肯定会大幅下降。
另外,任何一个门店或者平台,给车主提供的商品或服务,只是车主“刚好有需求”,而不是“有刚性需求”,商家只是提供了其中一种解决方案,其实车主还有很多替代方案可以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