毁掉一个孩子的不是“贪玩”,很多父母都做错了!这才是真相……(毁掉一个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手机)

147小编 次浏览

摘要:作者:主创团·遇见小媛上周去商场,看到了这样一幕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一个小男孩坐在摇摇车上玩得起兴,旁边的宝妈接了个电话后..._新浪网

  作者:主创团·遇见小媛

  上周去商场,看到了这样一幕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
  一个小男孩坐在摇摇车上玩得起兴,旁边的宝妈接了个电话后,便朝孩子喊:

  “宝贝,妈妈还有事,我们得走了!”

正在兴头上的男孩并不想离开,倔脾气一下子就上来了:

  “我还想玩10分钟!”

  宝妈却没给男孩机会,直接就把他拽了下来。

  男孩一边喊着“我不走”,一边撒泼打滚。

  最后僵持不下,宝妈只得用“甩手走人不管孩子”这一招,才征服孩子。

这样的场景,生活中比比皆是,但父母却又表示无力:

  既担心把孩子“训化”得没有主见,又不想让他们变得恃宠而骄。

  可见,在孩子想要“多玩一会儿”这个问题上,父母需要学习,更需要自省。

  01

  两种“极端”的回答,伤孩子最深

“妈妈,我可以再玩十分钟吗?”

  关于这个问题,有家长会妥协答应,也有家长一言不合就给孩子一顿“竹笋炒肉”。

  而实际上,任何一种错误的回应,都会让孩子失去笑容。

  听过这样两个故事,就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。

在《妈妈是超人》这档综艺中,马雅舒袒露曾自己是妥协型的妈妈。

  孩子会用哭,在吃饭前“争取”一支雪糕,也会在厌学时,用哭来抵制上学。

  而每次看着女儿委屈巴巴的样子,马雅舒都会心软。

但这些退让,没有让女儿变得乖巧,反而让孩子愈发任性,险些被学校劝退。

  这种没有原则的娇惯,会让孩子一再试探父母底线,变得肆无忌惮。

  而没有余地的拒绝,也会让孩子走向另一个“极端”。

  宝妈群看到有人分享过一个真实故事。

一位妈妈在不久前发现小升初的女儿,和班上的同学一起逃课去网吧。

  而这也不是女儿初次“犯错”,她从老师那里得知,多次补课女儿都没去。

  由于家长和老师沟通少,这才被孩子骗了过去。

有热心肠的群友,问了她一句:“你女儿没有玩的时间吗?是不是她一碰电子产品,你就抢走?”

  宝妈如实说,平时女儿的日程表都安排得很满,游戏时间少,朋友也寥寥无几。

  以前她想孩子全心备考,如今却对女儿的叛逆感到有心无力。

 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:

“频繁对孩子说‘不’,会让他们觉得被父母推到了门外,会委屈,甚至愤怒。”

  拒绝就像一剂有副作用的药,能让孩子不被宠坏,却也会出现“报复性补偿”的局面。

  孩子想要玩时,正确的做法不是立马妥协,更不是强势阻止,而是介于两者之间,把握一个度。

家长不能理解孩子,就像用药不知病因一样,越是激进,隐患越大。

  02

  孩子总想玩,其实是“稀缺感”在作怪

  之前看到有网友发了一个求助帖,引来不少父母围观。

描述中,她的儿子刚满4岁,一上学就赖床不起,但每逢周末,为了玩,不到7点就早早起床。

  她不制止,孩子可以从早玩到晚,但要让孩子看会儿书,随便翻两页,就嫌累了。

  面对儿子贪玩的性子,这位宝妈发出了这样的拷问:

孩子为什么对玩有那么强的热情?是天性使然,还是环境所致?

  这已然成为不少父母当下要面临的“困惑”,可又找不到正确的突破口,让热衷于“玩耍”的孩子停下来。

  最后在家中就形成了这样一副局面:玩不尽兴,孩子郁闷;玩到脱力,父母发愁。

可见,越是被动禁止的事情,越能调动孩子的好奇心。

  因为“玩”在孩子的生活中变得稀缺,才会有“报复性”娱乐。

  有科学家就此介绍过一项研究成果。

  最初,工作人员将小鼠分为两组,对照组可以自由玩耍,实验组被限制玩耍。

之后把带有猫气味的项圈活动区内,它们会以同样的速度逃窜躲起来。

  意外的是,对照组的小鼠,能快速出来在环境中试探活动,而实验组的小鼠,却再也没有出来,最后死去。

  结论指出,玩耍能让人产生积极情绪,而不能玩耍,更容易陷入消极状态。

可见,孩子想玩,是对世界表达出的一种探索意愿,无关乎是否能玩多久。

  而任何不受控制的天性释放,背后必然藏着长期压抑的“稀缺感”。

家长学会放手,孩子对“玩”的满足感才会更强;而孩子不能自主控制时间时,父母需要做的是引导,而不是拒绝。

  因此,不让“玩”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稀缺品,才是他们一生的幸运。

  03

  最稳妥的教育,是做一个“策略性”父母

  网上看到一句话说:

  “教育最大的危险,就是指望孩子自觉。”

诚然,不成熟的孩子大多缺乏自制力,但这不足以成为父母约束他们的理由。

  在家庭教育中,先有尊重,才会有爱和懂得。

  要想让孩子兼顾好“玩”与“学”的快乐,父母懂得“策略性”地引导,才是关键。

那么,该怎么做呢?这里有三个方法,分享给大家。

  1.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

  生活中不乏听到父母抱怨:

  “每到辅导孩子作业就头疼,教了又不会,会了又拖沓。”

  “这样不紧不慢的性格,也不知道是随了谁?作为父母反正是挺着急的。”

事实上,每个孩子的“从容不迫”,都离不开对时间观念的模糊认知。

  他们不会有“分秒必争”的紧迫,是因为没有一件事让他们产生内驱力。

这时,父母需要做的,就是把各种任务拆分成具体的小目标,比如在规定的时间内,做完作业,剩下的时间就能自由支配。

  那孩子必然会为争取“娱乐时间”提高效率,既能认真学习,又能开心玩耍。

  父母就此能省不少心,孩子也会更懂时间可贵。

  2.帮孩子树立规则意识

  之前看到一个视频,很有意思。

一对90后夫妻带娃去动物园,孩子想去抓鸟,被拒绝后就往地上一躺,原地哭闹。

  爸爸看到这般场景,是看穿了孩子的“小心思”,转身就和妻子要走。

  最后,撒泼的孩子也不再执着,自己就站了起来,跟在父母后面继续逛动物园。

评论区不少留言赞叹说:“教育孩子,确实不能什么都惯着。”

  的确,教育孩子不仅是给他们爱,还要让他们有秩序地适应社会。

  孩子在3~6岁时,就进入了“敏感期”。

  有人就此形象地做过一个比喻:

这就像某项程序有着一成不变的秩序要求,这就是“秩序敏感期”。

  在这些规则面前,孩子会根据父母的行为做出判断:哪些事该做,哪些事不该做。

  此时,父母可以告诉孩子:

  不写作业会被老师批评,在学习的时间内去玩,就不能像优秀的同学一样取得好成绩。

当他们知道错误的选择,会带来糟糕的结果时,良好的秩序感就会逐渐建立。

  3.把选择权交给孩子

 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一个“课题分离”的理论,讲的是:

  任何关系出现矛盾,都源于对他人课题的过度干涉。

  在亲子关系中,亦是如此。

没有自主选择权的孩子,在成长中承受了太多心理压力:既不能让父母满意,又不能如愿做自己。

  所以,若是孩子试探着问能否多玩一会儿,父母回答的正确方式应该是商量和倾听。

  比如,我们可以说:

“你会在玩多久后,开始下一项任务呢?”

  而不是“不要玩了,开始写作业吧!”

  这种半开放式的回应,既给了孩子充分尊重,也让他们知道除了玩,还有别的事要做。

  如此,才能真正做到让孩子玩学兼得。

  04

  很赞同一句话:

“毁掉孩子的从来都不是‘自由’和‘玩耍’,而是不够快乐。”

  深以为然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,想玩也是天性使然。

  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表达意愿时,忽略他们的真实感受,只会中伤一颗幼小的心灵。

我们都曾是个孩子,不想被人约束,却也很难被人倾听。

  但如今我们已为父母,应该把童年还给孩子,而不是继续自己的遗憾。

  如此,才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成功。

随机内容
40%!国际原油价跌得找不着北 国内重现加油站办卡送洗车券(加油卡加多少钱送一次洗车卡) 40%!国际原油价跌得找不着北 国内重现加油站办卡送洗车券(加油卡加多少钱送一次洗车卡)
商用工业洗车机是否有购买的必要-这篇文章说的很清楚(商用和工业区别) 商用工业洗车机是否有购买的必要-这篇文章说的很清楚(商用和工业区别)
千车千面上门洗车,正在悄悄改变生活…… 千车千面上门洗车,正在悄悄改变生活……
疫情期间洗车难?市面主流洗车器推荐(洗车设备全套详解) 疫情期间洗车难?市面主流洗车器推荐(洗车设备全套详解)
把洗车当做一种爱好,1400瓦大功率洗车机,体验畅快洗车的感觉(洗车店用大功率的洗车机) 把洗车当做一种爱好,1400瓦大功率洗车机,体验畅快洗车的感觉(洗车店用大功率的洗车机)
给你的爱车做个全方位spa!仅19.9元抢698元【广常汽修】美容套餐。蜡水洗车2次+去污打蜡+31项车检+雾化消毒+补胎等 给你的爱车做个全方位spa!仅19.9元抢698元【广常汽修】美容套餐。蜡水洗车2次+去污打蜡+31项车检+雾化消毒+补胎等
加盟自动洗车店多少钱,免费的会是坑吗(加盟全自动洗车骗局) 加盟自动洗车店多少钱,免费的会是坑吗(加盟全自动洗车骗局)
爱车护理,我们帮你丨上门洗车怎么洗,你还不知道? 爱车护理,我们帮你丨上门洗车怎么洗,你还不知道?
价格相差20倍的防雨剂,国产和进口哪种好?师兄实测5款(防雨剂怎样使用) 价格相差20倍的防雨剂,国产和进口哪种好?师兄实测5款(防雨剂怎样使用)
车白兔品牌智能自助洗车机加盟 车白兔品牌智能自助洗车机加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