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大家好,我是叶子。 前不久,在我省出现了一起“一元洗车”银行卡诈骗案。犯罪分子与线下洗车店合作,推出“一元刷卡洗车”活动,盗取客户的银行卡数据,并将数据传到国外,由国外的同伙将账户中的资金取出。 明明…
大家好,我是叶子。
前不久,在我省出现了一起“一元洗车”银行卡诈骗案。犯罪分子与线下洗车店合作,推出“一元刷卡洗车”活动,盗取客户的银行卡数据,并将数据传到国外,由国外的同伙将账户中的资金取出。
明明卡还在自己手上,为什么在国外出现了一个“真假美猴王”?下面,我将从技术角度还原用户资料的被盗过程,希望大家对自己手上的银行卡引起重视。
在此之前,我需要简单科普一下目前银行卡介质的种类。目前,市面上的银行卡主要分为磁条卡、磁条&芯片一体卡、芯片卡,保密性和安全性由低到高。
磁条卡,顾名思义,就是在塑料卡片上刷上一块磁性条。由于磁条卡上的信息是可以直接被读取和擦写的,所以使用方便、造价便宜,但是安全性较差。磁条,我们可疑理解为SD内存卡、磁带或者光盘,因此,只要有读卡器,就可以把磁条上的卡信息原样读出来。把读出来的信息写进另外一张空白的卡上,我们就得到了一张与原来的卡片一摸一样的卡,只要有密码,就可以用这张复制出来的卡片取钱。看到这里,大家可能就明白了“一元洗车”的盗用方式多么基础,是在刷卡的时候同时存储了密码,只用很小的代价就轻松盗取了客户账户上的资金。
看到这里,磁条卡有多么不安全,不用我多说了吧。
其实,早在2011年央妈发布的《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》就要求从2015年起,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合作行业领域,应该发行芯片卡以全面取代磁条卡。那么芯片卡比磁条卡“高级”在哪里呢?
芯片卡的核心就是银行卡内嵌芯片,不同于单纯的磁条卡,芯片内部包含微处理器,本身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功能。芯片对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:
1. 控制卡片内某些区域的读写特性:芯片会对核心数据进行加密,禁止外界读取。碰到强制读取的行为,卡片会锁定。
2. 卡内数据加密不可复制,同时设有自毁功能:芯片上的微处理器通电后可以运行芯片卡上的操作系统,可以独立完成数据认证。而卡内的加密数据不可被复制,否则会触发芯片自毁。
3. 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双认证:卡内数据需要与终端进行交互认证,从而防止部分欺诈交易和伪卡交易的发生。
除此之外,芯片卡还兼具存储容量大、伪造难度高、耐用性好的特点,可以支持一卡多用、电子钱包、“闪付”等功能的扩展。因此,在支付安全的需求下,不考虑虚拟账户,芯片卡将成为银行账户载体的主流。
目前,很多人手上的卡是兼有芯片和磁条的卡片,这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卡片。在过渡期内,部分银行发行了磁条芯片复合卡,如果芯片不能工作,或者没有相应的读取终端时,可以降级为磁条卡使用。但是,出于安全考虑,尽量避免刷磁条交易。
说了这么多,我们应该知道如何提高手上银行卡的安全系数了吧?
首先,如果手上的卡片是老旧的磁条卡,且使用频繁,一定要及时到网点更换芯片卡,目前老卡换新卡的业务在很多银行都是免费的。
其次,在支付环节,尤其是刷卡支付环节,尽量避免使用磁条。
最后,在刷卡支付时,注意检查终端设备是否有被改动装过的痕迹,如果有,停止刷卡。
虽然现在大家基本都是用支付宝、微信等条码支付,未来具有储蓄功能的电子账户可能也会出现,但是刷卡支付在某些场景中还会出现,因此,提高账户安全保护意识,在当下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里,都是很重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