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在平常的洗车店里,一套洗车流程,两人就能完成。而在郑州工人路上一家洗车店,往往需要四、五个人协同来做。
在平常的洗车店里,一套洗车流程,两人就能完成。而在郑州工人路上一家洗车店,往往需要四、五个人协同来做。因为店里的员工,多是残障人士。洗车店老板张芹只,自5年前收了第一个聋哑人开始,便不断有巡防队员或附近的居民介绍残障人士来工作,张芹只也都一 一收下。
“他们不好找工作,我能帮他们点就帮点。”在张芹只眼里,这些员工就是自家人,管吃管住,工资随时支取。而在这里的残障人也早已把洗车行当成自家的生意。
河南商报-掌中河南记者 程亚龙 周坤锋/文 邓万里/图
【故事】事必躬亲的女老板和员工一起干活
11日中午,河南商报记者在郑州工人路与友爱路交叉口附近的一家洗车行门前,见到张芹只时,她与三个员工正在擦一辆刚从洗车房里冲洗好的车。四人中,只有她动作娴熟、两手并用。额头上滚动着汗珠,后背也被浸湿一块。从干的活儿上,你根本看不出她就是这家洗车行的老板,“活儿就那么多,我多干点儿,他们就能少干点”。
张芹只口中的他们,是身体稍有不便的残障人士,店里的6个员工里,只有2位年龄稍大的师傅行动正常。剩下的四人都来自不同的地方,有的还是外省的,可在这里,他们有了另外一个家。住,张芹只给他们租房子;吃,张芹只给他们做饭,中午是家常饭,晚上有肉还有啤酒。
“不怕干不好,影响生意?”
“那有啥呢,我带着他们干,服务绝对不比其他地方差,而且老客户们都知道,也理解。”张芹只说。
【收留】外省聋哑小伙儿,在这里找到了家
“他们有的是自己找过来的,有的是别人送来的,反正我都一 一留下。”张芹只说话时,脸上总挂着微笑,“他们不好找工作,在这我能帮他们点儿。”
四川德阳人小唐因为残疾,在郑州一个月没找到工作了。期间花光了钱,最终流落街头。被人介绍到了张芹只的洗车行工作,并安排了住宿。其实,在小唐来这之前,张芹只的店员,已能维持日常的工作,但仍然收下了他。
而来自山东的聋哑人李建华已在这家洗车行里待了4年。2013年,路过工人路的李建华主动上门,比划着手势,询问张芹只店里是否缺人。“当时想着试试看吧,开始没法沟通,只让他负责拿枪冲洗,现在也能上手了。”张芹只说,收留残障人士,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。“来的我都欢迎,学好技术,要是想走了,我也不强留。”张芹只说,希望他们把这儿当成家,要是在外面不行,还可以再回来。
【善心】“能帮点就帮点,我也心安”
张芹只老家汤阴,是独生女,从小生活条件不错。上世纪80年代,她又进入国棉厂工作,“应该来说,前半生还挺顺利。”2008年时,她下岗了。“人到中年,又赶上下岗,那时的心理落差真的很大。”下岗后,她开始了再就业,酒店前台、服务员、清洁员“干过很多种工作。”在这期间,她也切实体验了底层工作人员的辛酸和不易。
后来,家人凑钱给她开起了洗车行,她却把这个挣钱的营生当成了残疾人帮扶中心,“这个行业技术性不是恁强,我不会招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,他们应该有更好的平台。而像小唐他们,如果没人管,可能就只能流浪了。张芹只说,虽然自己能力微薄,但她会尽力,有愿意来她这儿的残疾人、困难者,她都会接收。
“人活着都不易,他们更难,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能帮一点就帮一点。对我来说,心安!” 来源: 河南商报-掌中河南